余纯顺的传奇人生与罗布泊悲歌
上海弄堂里走出的徒步先驱
余纯顺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,家境贫寒。父亲是电气设备厂的普通职工,母亲和姐姐、弟弟都患有精神疾病,后来相继离世。这样的家庭环境让余纯顺从小就渴望出人头地。少年时期,他因盗窃罪在安徽军天湖劳改农场度过了12年时光。这段经历却意外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——在农场里,他结识了许多学识渊博的老知青,在他们的熏陶下,余纯顺不仅开阔了眼界,还培养了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展开剩余77%1979年,28岁的余纯顺回到上海。为了生计,他不得不摆地摊、骑三轮车谋生。后来在电气设备厂工作的父亲提前退休,把工作让给了他。在工厂里,余纯顺结识了后来的妻子,过上了普通工人的生活。但他内心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火焰,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,最终获得了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。
然而,平淡的婚姻生活最终破裂,妻子产下死胎后,两人选择了离婚。一无所有的余纯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,受到徐霞客的启发,他萌生了徒步中国的想法。1987年7月1日,在父亲和弟弟的目送下,余纯顺踏上了徒步中国的征程。
徒步中国的辉煌岁月
在当时,徒步旅行还是个新鲜事物。余纯顺的壮举很快引起了全国关注。到1995年,他已经徒步四万多公里,走遍青藏、川藏等主要路线,穿坏50多双鞋,拍摄上万张照片,发表上千篇文章,做了150多场演讲。他的足迹遍布全国,成为家喻户晓的探险家。
命运的转折:罗布泊之约
1996年,上海电视台决定为余纯顺拍摄穿越罗布泊的纪录片。这个项目得到了新疆巴州旅游局的大力支持,三方一拍即合。然而,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暗藏杀机。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,6月更是当地人的禁忌月份。1980年,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6月失踪于此。
尽管缺乏沙漠徒步经验,在各方的推动下,余纯顺还是踏上了征程。1996年5月,他提前抵达库尔勒做准备。在盛大的壮行会上,蒙古族姑娘献酒,领导致辞,媒体争相报道,余纯顺胸戴大红花,俨然英雄出征。
最后的旅程
6月5日,余纯顺与摄制组一行九人进入罗布泊。5天后,摄制工作结束,余纯顺却执意要独自完成穿越。尽管向导们为他规划了万无一失的路线,沿途设置了补给点,但6月10日晚,一向健谈的余纯顺突然沉默寡言。在最后的欢送会上,有人提起彭加木的悲剧,但被立即反驳:我们老余走了八年了!
余纯顺最终说道:这么好的机会,我一定会成功!如果失败,那是天要亡我!谁知一语成谶。这位徒步中国的传奇人生,最终在罗布泊画上了句点。正如他女友后来评价的:他以探险者的姿态,死在了一次社交活动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658-线上配资网-配资查股网-安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